作为一位远程工作者,我从加拿大回到了国内生活。

「远程工作初体验」

原来不是不用去办公室上班的工作,就叫远程工作


我高中就出国读书了,一路读了本科和研究生。在2020年Covid 在北美大流行的时候,我觉得这样下去怕不是要很久见不到家人了,所以毅然决然决定回国


难以想象,当时已经在公司的帮助下拿到枫叶卡,支付了我研究生学费,且刚升职的我来说,要去跟老板谈离职。


2020年,加国受疫情的影响,几乎关闭了所有的写字楼。我的工作,也从坐班变成了hybrid模式(混合办公),一周去2天Office,剩下的时间居家办公。


Image

居家办公的日子,抬头就能看见惊喜


居家办公的日子虽然惬意,但终究还是希望能回到家人身边的。因为疫情这件事,让我更加觉得陪伴家人更加的重要。


你回国继续工作吧,既然2天坐班的hybrid模式可行,我想fully remote也一样可以交付工作的。”老板并没有同意我的辞呈,但允许我回国继续线上办公。这下成年人真的不用做选择了。


但是真到了国内后才发现跨国远程办公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顺利。


20年的时候,当初供职的那家公司对于远程办公仍处于探索阶段。(现在的远程管理模式比20年好太多了)


首先,肉身虽然是自由了,但上线时间还是需要配合加拿大同事的办公时间。由于时差,中国对应的上班时间在凌晨,这对我来说几乎无法实现。


最后和部门商讨的结果是,我在国内早晨6-12点上线,和在北美的部门同事有5个小时overlap的时间。这样一来,原本一天8个小时的工作,需要压缩在6个小时内完成,并有且只有5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和同事联系。


虽然工作高压紧张,但也因为需要早起工作,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几乎全都属于自己。


那段时间去了山西看古建筑,去了杭州看西湖,去了天津看五大道。早上起床工作,下午出去扫街探店,晚上陪陪家人。


Image

在私人时间里也捕获到不少关于工作的灵感


人文,古城,咖啡,工作结束后的时光与上午快节奏的紧迫形成鲜明的对比。老家的下午正值加拿大的深夜,没有任何工作的打扰,合上电脑的那一刻,便可完全享受生活带来的治愈。


自我,家人,工作,时间均匀配比且界限明确,这大概就是众人嘴里追求的“生活是生活,工作是工作”的理想状态了吧。


花絮:虽然但是,由于工作时间的压缩和时差问题,工作并不像想象中的舒心。早上清醒的一刻,甚至头发丝都还没完全离开枕头,就开始回复各种工作消息,牙还没刷就开始会议输出(替对面的同事庆幸是线上会议免受嗅觉攻击)。6个小时里竟然抽不出5分钟快速的吃个早饭是常态,每天12点下班的那一刻,感觉全身被掏空....某日下午跟小摊老板闲聊,老板笑我周二下午还能抱着相机四处采风,我哭着说我早晨血压升至十米高空...


这回是真的远程工作了

自己工作思维的转变加上公司对于远程团队管理的认知加深,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远程工作的快乐。


一路陪家人爱人在祖国旅居工作小半年后,我的爱人在一线城市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。


而我,本着另一半职业发展为主的核心思想,靠着加拿大的远程差事给予的底气和经济支持,一路追随而来。


Image

开启新生活


当然,经过一段时间的跨时区远程磨合后,我的远程差事也逐渐得心应手。


总结了几点针对远程办公异步沟通的小Tips,想要远程工作爽,就要学会异步沟通的能力,多给同事context。这样你会发现其实你并不需要经常开会和同时区才可以开展工作。尽管现在远程协同办公工具相对于两年前进步了不少,但对于初入远程的同学应该还是有些参考价值:


第一,清楚的知道当下所有项目的进度和交付时间。虽然项目可以完全在网络上完成,但多数项目都需要跨部门合作或者和同事共同完成。为了避免因为时差而导致的信息滞后,熟悉所有项目的进度可以提前规划需要协同处理的工作内容,同时也能保证项目及时交付。


第二,为自己手头的工作任务进行优先级排序,防止所有都是P0任务。前面提到工作时长的压缩,这对于打工人在时间的利用上有着极高的要求。优先级的排序不仅可以让自己合理分配工作时间,在多任务处理上也能做到随机应变。


第三,工作内容文档化,做好流程管理。事无巨细的把工作内容集合在文档里面,一方面方便不同时区的同事可以随时了解项目情况和细节,一方面可以让老板清楚的知道你都干了些啥。(当然也有隐藏福利,就是在跳槽整理作品集的时候可以省下了不少时间)


掌握了这三点,远程工作逐渐变得得心应手。


一个更好的机会

生活工作双平衡,不一定需要界限分明的工作时间


某一天受朋友的安利,在网站上看到一个与我本身职业发展更加匹配的岗位,据说也是远程岗位,“不加班,完全远程,工作时间自主安排”。是他们的优势。


还有这等好事?那我就再也不用看着早晨六点钟的太阳了!想都没想就投递了简历,但收到的回复是:目前岗位已招满,简历将放入人才库中,等候匹配岗位。


想着估计是凉凉了,便继续干着原来的活。


日子正常过着,只是下午的时光不再悠闲,给自己的安排了各种待办任务:看领英,考证,看书...来自一线城市搞钱的压力,打破了原来的平衡,每天都在焦虑-躺平-焦虑中反复。


Image

试图把“放轻松”三个字刻进脑子里的我如图


某日Bix 的HR突然弹出消息,目前有一个数据岗位与我的简历经验相符,问我还有没有兴趣。原本以为进入人才库就等于被养鱼了,没想到还真匹配上了。


和HR聊了一下,是一家美国的企业,需要候选人具备使用英语做为工作语言的能力,其他的岗位内容跟我以往的经验都差不多。


但唯独吸引我的是,不需要定时打卡可以自己安排时间,以项目交付验收工作成果


除了岗位相较于原本加拿大的工作更加符合我的规划,自主安排时间更加灵活自由,只不过原本以为是国内的企业,想着可以把国内五险一金交上的。


面试过程很流畅一轮笔试,一轮面试,最后一轮企业方面试。


总体来看,招聘进度相比于之前我在加拿大投简历应聘岗位可是快得多,每个流程结束后不用经历漫长的等待,面试体验有点出乎意料。(也可能是经历了北美慢悠悠的办事进度,期望值降低反而觉得惊喜)。


(插播一个面试小Tips:对于北美尤其是远程岗位,对于候选人的soft skills 要求会更高,提前准备好行为面试题库,多练习!)


面试通过后,跟Brix 签订了工作合同,缴纳所在地的五险一金,与我的办公时间和财务需求相对契合。


很多人好奇我如何平衡没有明确时间界限的远程工作和生活。这归功于美国公司那边更加成熟的远程办公管理体系:


首先,提高人效。远程办公的岗位其实并不代表要求低,反而团队里的伙伴大多自驱力强且效率极高(也可能是懒),大家都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工作,并且沟通简洁精炼,工作任务结束后就作鸟兽散。没有过多的闲聊和无效的沟通,跟没有毫无疑义的会议。大家目标明确,分工具体,效率自然就上来了。


其次,对我自己而言,找好overlap的时间。例会提前都预定好,除非有很紧急的事情比较要开会才能说明白的,一般都是用文档或者文字说明清楚。


最后,向上管理。想避免老板夺命call的最好方式就是,提前让老板知道你在干嘛,你做了什么,未来要做什么,主动汇报进度。我觉得远程工作之所以soft skills 要求会更高,因为领导看不到你,在前期建立信任,之后工作就舒服了。


所以很自豪的说,周末哪怕是weekday也有大把的时间跟另一半在家打打游戏,或者下楼喝咖啡。假期更能一起出去旅游闲逛。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才能在工作中发挥极致的创造力嘛!


Image
Image

临时的假期也能陪家人露营、看海


Image

咖啡探店也得跟上


其实远程也好,坐班也好,工作和生活的排列组合也不止两种,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最舒适的生活工作方式!

Image

订阅Brix的实验室

Brix实验室会定期推送原创工作者的采访,订阅我们了解更多远程工作的可能性!

订阅成功!

👉 想了解如何在家就能成为海外公司远程工作者?
👉 想了解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远程工作?
👉 想了解工作旅居的一些信息?
微信扫码添加小助手,共同探索远程工作新方式!

哎呀!提交表单时出了点问题。
关注Brix的社交平台

我们在这些平台也会定期发布远程岗位消息哦!